促进工业基础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重点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人主张建立技术能力的计划,敦促政府进行干预,并注重国内技术变革。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方法与刺激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转让密切相关,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向东道国转让知识和专长。
然而,这些方法要求政府有能力选择、执行政策并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教训。因此,有人认为产业发展政策的分析不仅要关注政策结果,还要了解决策过程。事实上,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我们对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政府干预的质量和结果了解得越少,我们就越需要telegram魔法版pc详细了解这一过程。
过去,对发展政策的理解侧重于一些宽泛的机制,包括:贸易自由化、放松市场管制、外国直接投资、宏观经济稳定等等。然而,这些政策受到了批评,因为它们假设技术是凭空出现的,而不是被创造或获得的,并且信息也是自由和对称的。此外,这些“自由放任”政策忽视了激励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创造技术能力方面的作用。虽然它们提高了效率,但它们没有从高附加值行业吸引资本和新技术。因此,国家干预对于纠正市场失灵和促进“赶超”至关重要。telegram魔法版pc
但是,国家干预的主要缺点是决策者的激励措施会有意无意地导致租金的产生和分配。所以这种方法认识到政府干预必然要付出代价。Moshtague Taq Khan将这些成本与“租金”联系起来,租金被理解为“吸引特定行业供应商投资所必需的最低激励金额”。他认为,租金管理应被视为一种创造和改变权利的过程,一种在经济中引导的特定资源配置,其效率取决于所使用的租金管理机制的类型。
为了理解这一过程和论点,本文对越南近三十年来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评价,并从租金管理的角度考察了1986-2017年间经济政策对越南技术发展的贡献。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后,越南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改革经济管理机制,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方面,包括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实现贸易自由化,强调出口导向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同时大力发展私营经济。自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越南已成为全球生产基地,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从该国采购商品。由于经济表现优异,越南存在大量的寻租机会,因此越南成为一个非常适合研究寻租与发展关系的国家。telegram魔法版pc
本文认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激励对技术发展都是必要的,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基于贸易的经济发展政策。而对这些政策的长期依赖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增加,其最终后果可能会扼杀国内企业的发展。
2研究框架和方法
为了理解影响越南电子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我们使用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它包括四个层次:(1)政策干预的目标;(2)背景;(3)实施政策干预;(4)指导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结果。我们也把结果分为意外结果和发展结果。
为了使用这个分析框架,我们首先回顾了2017年之前越南电子行业的发展情况。在追溯了1986年至2017年越南政府实施的政策后,我们对这些政策的因果趋势进行了归纳分析。我们从政府机构和媒体报道中收集了第一手数据和第二手数据。首先,我们从新闻和报道中了解行业发展阶段的大致情况;其次,在根据新闻中引用的政府官员和专家确定采访对象后,通过越南四大媒体和新闻机构(包括越南新闻、越南经济时报、西贡时报和越南电视广telegram魔法版pc播),对政府官员和专家进行了深入采访,获得了对行业发展的更多见解,了解了过去30年产业政策的背景信息以及这个行业的主要赢家和输家。最后,我们联系了确定的公司,对这些赢家和输家进行了实地访问和采访,其中包括对电子行业的决策者、高级研究人员和业务经理的33次深度采访。本文的数据收集过程始于2014年,止于2017年。
3越南电子工业的发展
由于战争和美国制裁的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越南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隔绝。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后,越南于1986年开始改革经济管理机制。20世纪90年代,越南经济经历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导向体制的转变,从相对封闭的经济向通过贸易自由化和促进外国投资日益融入世界市场的经济的转变。
2000年代,越南的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1)越南和美国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2)越南经过多年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4)政府对国内外投资法律的协调。此外,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入改革。2000年,越南颁布的《企业法》区分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开启了国内企业发展的新时期。然而,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环境仍然不利。证据表明,规范商业活动的政策抑制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代,随着越南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政府加大了推动非国有企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力度。
早期发展阶段:1986年至2006年
统一后,越南的电子工业相对不发达。在1975-1985年期间,越南电子工业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控制整个经济体系的政治权力。越南的电子公司都是国有的,大部分只参与小规模的组装活动。从东欧进口的零件被组装起来生产电视机和收音机。因为部门不能大批量生产零件,所以产量比较低。制约这一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1)美国在1975年至1994年实施的贸易禁运使电子行业难以获得西方国家的技术;(2)经济的长期衰退导致企业投入产业升级的资源、激励和动机相对有限。
1986年,越南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改革措施,增加了电阻器、电容器和印刷电路板等高科技元件的生产,为这一产业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有100多家工厂和单位组装了电子消费产品。在此期间,大量小型国有企业被转变为“股权”,许多被认为是“战略性”的企业根据1995年颁布的《国有企业法》被转变为公司。2003年以后,很多“股份制”国企都有了土地垄断权。这一举措旨在增加私人对国有企业管理的参与,以便它们能够更有效地运作。虽然股份制国有企业继承了土地使用权,但私营企业很难获得土地来开展业务。因此,1993年的《土地法》赋予家庭交换、租赁和抵押其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从而创造了土地市场。
同时,越方引进的《外国投资法》(LFI)最早于1987年出台,随后于1990年、1992年、1996年和2000年对《外国投资法定权利法》进行了修订,为三种活动提供了市场准入,即:(1)《商业合作条约》(BCC);(2)合资企业(JVS);(3)100%外商投资公司。事实上,当LFI实施时,设立100%的外国股权公司相当困难,与越南当地合作伙伴的合资企业成为最受欢迎的方式。原因如下:一是外国投资者对越南市场缺乏深入了解;其次,越南公司可以帮助他们通过繁文缛节的行政系统,即申请执照和许可证;第三,国内合作伙伴现有的分销网络为国外公司提供了市场准入;第四,它可以帮助外国投资者获得土地,并提供建立生产设施的手段。
在此期间,外国直接投资者和当地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在越南建立了大量合资企业。据越南工贸部统计,从1986年到2006年,在越南建立了2787家合资企业。因此,电子行业从国有企业主导的市场演变为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的市场。同时,市场边缘还有大量中小型民营电子公司。
关于技术能力,这一时期发展了行业常规生产能力,生产了电阻、电容、印刷电路板等元器件。这种能力的提高还体现在电子产品(主要是合资企业用进口零部件组装)出口量的增加,以及在前苏联传统市场之外开发新市场。此外,国内厂商(如Viettronic Dong Da和Viettronic Tan Binh)开始与日本的二手进口产品竞争。
但是本土企业的学习和创新体现的是对国外产品的小心模仿,而不是自主创新。在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本土企业无法感知和应对全球技术变革的趋势。例如,1993年由韩国投资者和越南国有企业成立的合资企业Orion Hanel,主导了11年的CRT电视屏幕生产,但由于未能及时将生产领域转向平板电视屏幕,最终在2008年破产。越南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洪先生在2009年接受《越南经济新闻》采访时对Orion-Hanel的评价如下:
“当Orion-Hanel在其全盛时期生产CRT电视时,世界大型电视生产商已经在投资生产新一代平板电视产品。Orion-Hanel跟不上科技的进步,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高科技产品的生产”。
但是国内能满足复杂零件需求的企业很少。根据越南世贸中心的数据,2009年,越南电子产品出口21.5亿美元,电子元器件进口29.6亿美元。因此,这一时期越南国内电子产品制造商能够成功制造产品,但无法创造新产品;虽然这个行业的常规产能得到了发展,但并不能成为创新和产能的中心。21世纪初,越南电子工业的长期发展仍然受到阻碍。尽管进口原材料关税低,贷款优惠,但由于合资企业外国合伙人的退出,许多国内企业濒临破产。此外,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国内企业缺乏显著的技术升级和低生产率增长,因此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失利。
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创造的租金后来也被破坏了。越南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法》第一次对外开放市场时,为国有企业创造了租金,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1)拥有资本和分销网络(私企规模小);(2)拥有土地(在当地不易获得土地);(3)拥有政府权力和执照。在这一时期的早期,私营企业没有贸易权(即没有进出口许可证)。含蓄地说,这些条件共同创造了促进合资企业发展的租金。跨国公司选择与国有企业建立合资企业作为进入模式,利用国有企业获得的租金来克服阻碍100%外资股权运作的无形障碍。然而,当跨国公司在越南发展基地时,这些租金就不再那么重要了。跨国企业没有动力向当地合作伙伴转移技术,同时当地企业也没有动力提升技术能力(没有学习租金)。关键时刻是2006年,越南出于对东盟贸易自由化的承诺,取消了电子成品关税,但仍维持电子元器件5%的关税。这种关税的存在,加上与其他东盟国家更廉价的电子产品竞争,使得越南的电子合资企业濒临破产。之前创造的租金被摧毁,使得整个国家的电子产业陷入困境,电子产业在这一时期末期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