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的火药味很浓。在能源危机、高通胀、衰退风险、债务泥潭等阴云笼罩下,抗议和罢工此起彼伏。
在罗马尼亚,人们吹喇叭、打鼓来表达对物价飞涨的失望。在法国各地,超过10万人走上街头,支持罢工已久的炼油厂工人。捷克示威者批评政府在能源危机面前无能为力。英国铁路、港口、邮政和其他产业工会举行罢工,要求政府解决工资纠纷。
舆论担心,随着冬天的临近,街头抗议正在推高欧洲政治动荡的风险。英国“新铁娘子”特拉斯,在上任六周后因经济失误而“辞职”,可能是欧洲同行的一个教训?
抗议活动显著增加。
自俄乌冲突以来,美国推动欧洲对能源大国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6月份警告说,制裁是一把“双刃剑”,欧盟可以用它来对付不受欢迎的国家,它也会给欧盟本身和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损失。
如今,普京的“预言”似乎正在成真。
欧洲饱受对俄制裁之苦,陷入“几代人的能源困境”。在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推动下,欧元区19个国家的通胀率升至创纪录的9.9%。虽然各国政府相继出台能源补贴政策,但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最切身的感受就是物价飞涨,工资停滞不前,除了上街别无选择。
“为了获得加薪,人们不得不使用‘压力策略’。”法国医务人员拉希德·乌姆说。近日,法国大批铁路和运输工人、高中教师和公立医院员工响应石油工会号召,参加大规模抗议活动,总人数超过10万人。嗯就是其中之一。
就法国6.2%的通胀率而言,在19个欧元区国家中相对较低,但物价上涨对底层劳动者的影响仍然巨大。一些法国炼油厂工人自9月以来一直在罢工,要求提高工资,抗议大公司的巨额利润。受炼油厂停工影响,法国约25%的加油站出现暂时缺货。
法国的情况绝非孤例。本月中旬,数百名德国人聚集在柏林总理府外,举着标语抗议生活条件恶化,要求政府立即救助穷人。一些人甚至打出了“消除贫困”的标语,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在此之前,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罢工,造成航班中断和机场混乱。
与法国相比,“欧洲的引擎”德国的通胀形势更加严峻。8月份通胀率高达8.9%,为近50年来最高,也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的首次。
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英国人也不能“独善其身”。最近几个月,英国铁路工人、护士、港口工人、律师、邮递员等。曾联合举行了一系列大罢工,要求加薪以应对高达10.1%的罕见通胀。受此影响,英国的铁路、电信、邮政、港口等行业一度停工。一些英国学者表示,他们从未见过英国所有行业出现这种程度的中断。
此外,抗议和罢工在罗马尼亚、塞浦路斯和奥地利等一系列欧洲国家蔓延。
据非政府组织统计,与去年相比,今年欧洲的抗议活动明显增多。仅在意大利,今年前8个月就发生了200多起抗议活动,而去年仅为个位数。事实上,人们不仅要求加薪和补贴,甚至呼吁政府辞职。
上个月,数万名捷克人在首都布拉格挥舞旗帜,要求亲西方的联合政府辞职,批评其支持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在应对能源危机方面的不作为。
本月早些时候,东欧国家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数万人走上街头,抗议通胀飙升,要求亲欧总统和政府下台。
“今年以来,欧洲的抗议活动呈现出几个特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一是范围在扩大。过去可能集中在几个国家,但最近处于频繁状态。二是新旧问题叠加刺激。在俄乌冲突引发新问题的背景下,原有的社会挫折感纷纷回归大众视野,相互刺激,产生共鸣。比如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社会公平等等。第三,冲击力可能比以前更强。近来,许多国家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突出,人民生活和国家产业受到很大影响。各国政府的政策困境比以前更大。
“此起彼伏的抗议活动与欧洲目前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有关,或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叶江指出。
一方面,俄乌冲突是今年抗议活动增加的一大背景。去年,欧洲许多国家经济增长良好。今年从高点突然下跌,肯定会对老百姓产生强烈的冲击。在高通胀下,一些原有的社会问题可能对穷人的打击更大。尽管政府出台救市政策,但经济依然受挫,企业破产,民生艰难。在欧洲各地民粹主义势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抗议活动除了表达传统的经济诉求外,自然会与政治诉求相结合。
另一方面,总体来说,欧洲国家面临的政治压力可能没有某些外媒渲染的那么严重。许多欧洲国家的天然气储存量已经达到90%。如果没有大的意外,我们应该可以度过这个冬天的能源危机。尽管有新一轮抗议罢工,但力度仍需观察,大多数国家不会迈出革命性、颠覆性的一步。
内乱风险上升?
“街头政治”的升温不禁让人想起2018年法国总统马克龙任期内引发最大危机的“黄背心”运动。然而,虽然场景相似,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诱因上看,当时的“黄背心”运动是由马克龙政府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失速”引发的。看趋势,在紧要关头,马克龙踩下刹车,宣布就改革问题进行全国讨论,展现出对话倾听的姿态,平息反对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