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甘肃省临夏州和郑铮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最近对甘肃临夏盆地的嬉皮士新材料和以往的经典材料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发现渭河嬉皮士和雅格布嬉皮士应该合并,归为渭河古嬉皮士的同属同种。起源于北美的三趾马两次迁入亚洲和欧洲,1150万年前到达中国的渭河古三趾马是亚欧最早的三趾马。
论文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涛介绍,中新统晚期依巴纽鱼首次从北美迁徙至亚洲和欧洲,是当时最重要的生物地理事件之一,也是中新统晚期开始的标志之一。
关于嬉皮士事件,目前有三种定义:嬉皮士事件、古嬉皮士事件、祖嬉皮士事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嬉皮士的分类之争,以及最早到达亚洲和欧洲的嬉皮士的确切类别。对于亚洲和欧洲来说,对最早嬉皮士的详细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邓涛指出,之前主流观点认为亚欧最早的三趾马是生活在中欧的那种,而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维也纳盆地的三趾马更早。在亚洲,最早的中新世晚期常见的三趾马是1978年在陕西蓝田发现并命名的渭河三趾马和雅各布三趾马。这两种在晚中新世早期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的依帕尼丘,被认为与欧洲古依帕尼丘关系密切,地理上更接近于北美依帕尼丘的发源地,有望成为研究依帕尼丘事件的重要环节。
150万年前的渭河古三趾马,是亚欧大陆最早的。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博阳说,渭河和贾的两种三趾马以前被归为古三趾马的欧洲亚属,但近年来对这一分类单位逐渐清晰的认识表明,这一单位可以升级为属。
另一方面,在大多数化石地点,渭河和雅各布物种共存。通过新老材料的综合比较,确认这两个物种的特征,以前认为是明显的差异,是种内变异和保存造成的。它们应该合并为一个属,即渭河古三趾马。
根据临夏盆地的古地磁研究,渭河流域第一个有记录的古三趾马地层约在1150万年前。维也纳盆地的三趾马应归为欧洲古代的三趾马,其年代估计在1140-1100万年前。所以渭河古三趾马是中国和亚欧最早的三趾马。
他说三趾马和现在出生的马是共同祖先的两个不同的进化分支。三趾马在50万年前灭绝,而现在出生的马延续至今。
希帕尼丘斯人两次从北美迁徙到亚洲和欧洲。
孙博阳指出,蜉蝣亚科动物四肢和骨骼的功能形态特征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指示意义。对渭河古嬉皮士新材料中四肢骨骼的分析表明,渭河古嬉皮士具有长时间站立和奔跑的能力,有利于其在开阔环境中生存,而同时生活在欧洲和北非的群体奔跑能力相对较弱,更适合在封闭的丛林环境中生存。
因此,中新世晚期和三趾类早期的最新研究成果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生态环境和动物地理图景:起源于北美的三趾类分两次迁入亚洲和欧洲:第一次是1150万年前,古三趾类到达东亚,为草原型,后迁移至欧洲,产生林地型;第二次是1080万年前祖桑之马到达西亚,是草原型,后来迁移到北非,出现了林地型。
邓涛说,大量古环境研究资料也一致表明,晚中新世早期亚洲以干旱开阔环境为主,而欧洲和北非相对湿润,以森林环境为主。此外,许多研究表明,亚洲的这种干旱状况与中新世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和亚热带特提斯洋的退缩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他认为,Hippanychus起源于中新世中期(约1600万-1160万年前)的北美,中新世晚期到达亚洲时,高度适应当地环境,很快辐射扩张。当他们进入欧洲和北非时,能够迅速产生对封闭环境的适应类型,这反映了嬉皮士对环境的高度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他们后来在亚洲和欧洲繁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