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卓越领导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始人。
江泽民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一生。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忠于共产主义理想,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决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世界社会主义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江泽民领导党中央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1926年8月17日,江泽民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江泽民在童年时期受到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的启蒙,同时在诗人和书法家家庭的氛围中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江泽民早年就读于扬州东关小学和扬州中学。他在扬州中学读书期间,家乡被侵华日军占领。他经常到梅花岭明代著名爱国军人史可法的墓前,朗诵史可法祖屋的对联“几朵梅花流亡国泪,两个清月逝”,以表达哀思和愤慨。
1943年,江泽民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的抗日爱国活动。抗战胜利后,江泽民转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46年4月,江泽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江泽民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参加反对饥饿、内战和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迫害的爱国学生运动,掩护革命同志。
1947年,江泽民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到上海粮食服装实验厂工作。历任工程师、工务科长、电气车间主任、动力车间主任。在此期间,他在工人中和基督教青年会夜校的专业青年中从事革命宣传。1949年,他组织工人开展工厂保护活动,迎接上海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江泽民先后担任上海益民食品厂第一副厂长、上海肥皂厂第一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第二设计分公司电器科科长。在益民食品厂工作期间,负责开发建立“光明牌”食品品牌;为了支援朝鲜战争,他专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生产罐头食品。在第二设计分局期间,他主持了新中国第一台国产汽轮发电机的设计。
1954年9月,江泽民被分配参加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建设。1955年4月,他去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1956年5月回国后,在长春第一汽车厂任动力部副主任、动力副总工程师、动力厂厂长。1961年,在煤炭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江泽民被任命为将动力锅炉转换成原油的大型项目的总指挥,该项目获得了成功。
1962年,江泽民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气设备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负责研究所的科研领导工作,主持了当时国家急需的JO2小型异步电动机系列的设计任务。1964年和1965年,江泽民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出席了在日法两国举行的国际电工委员会年会,并考察了国外电气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
1966年5月,江泽民调任武汉热力机械研究所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9月任党委书记,组织设计原子能发电设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泽民受到打击。1970年底,江泽民被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1971年担任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罗马尼亚专家组组长,负责领导中国援建的11家工厂的建设。1973年回国后,江泽民先后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1973年和1974年,江泽民担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和团长,出席了在联邦德国和罗马尼亚举行的国际电工委员会年会。1976年,江泽民率团赴巴视察中国援建的工厂。1978年,江泽民被任命为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秘书长,并访问了欧洲六国。他就加快我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成套技术装备能力、扩大机械产品出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80年,江泽民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局、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局副局长兼秘书长、党组成员。他参与制定了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同时,负责国家在广东、福建两省采取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具体实施,参与经济特区的筹建。建立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伟大创举,也是由于过去缺乏经验而需要从头探索的新事物。1980年,江泽民率团赴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香港、墨西哥、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了解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和边境经济区的情况,从中学习可供中国举办经济特区借鉴的经验。同年8月,江泽民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就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和《广东经济特区条例》作了说明,为会议审议通过有关议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2年5月,江泽民担任电子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3年任部长、党组书记。他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电子工业“打基础、上水平、重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发展方针,组织领导了电子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加强了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系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使电子工业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1982年9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5年,江泽民出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87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他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推进上海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他领导制定了上海经济发展计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到20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的、多功能的、产业结构合理的、科学技术先进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方针。他积极支持浦东开发开放,强调要把浦东建设成为国际化、枢纽性、现代化的世界级新城。为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他倡议成立了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和新闻理论界双月座谈会。他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建立了重大项目决策的专家论证制度。为了扩大上海的对外开放,他提出了发展对外经济交往的互谅、互信、互利、长远四项原则。在他的倡导下,上海市政府采取每年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做法,努力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改善群众生活。1987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动荡。他拥护和贯彻党中央关于旗帜鲜明反对动乱、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决策,依靠党员、干部和群众,有力维护了上海的稳定。
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总书记。他在会上坚定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改变,必须继续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想非常明确地说两个字:一个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话就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同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1990年3月,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9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他提出在全党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邓小平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全会决定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97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集中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全会决定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阐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反映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他以新的思想、观点和结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他指出,党的工作大局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要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他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战略思想。有钱才能胆大,落后就要挨打。只要我们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我们就可以“乘风破浪”。他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敏锐地指出,放眼全局,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牢牢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有首创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决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不走老路,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实际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前提和基础。他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江泽民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战略,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指出展望下一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国民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各项制度将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六大上,他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经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江泽民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这是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要求。他强调,人民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外资企业聘用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他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和人才整体需求,牢牢把握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他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我们应该牢记这样一个真理: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他提出要大力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发展。他强调,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更加广阔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