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两院制国家,首相的位置由众议院选举决定,所以参议院选举与政党轮替无关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日本政府已敲定为今秋遭枪击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晋三举行国葬的计划。日本舆论对此众说纷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安倍对日本真正意味着什么?后安倍时代将如何开始?

深海邀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蔡亮做分析。短期来看,安倍遇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执政的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从中长期来看,还会对自民党内部的派系格局和岸田文雄内阁的内政外交带来相应的调整。
“同情票”流向执政党

安倍遇刺让自民党获得大量“同情票”,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领导的自-(自民党)-公-(公明党)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超额完成任务。

日本属于议会内阁制,最高权力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议会。在制度设计上,参议院共有248个席位,任期6年,每3年改选一半。从10日的参议院选举结果来看,在125个改选议席中(74个直接选区和50个比例代表选区,神奈川选区1个非改选议席空缺被填补),自公联盟分别获得63个议席和13个议席,远超预期目标。在同意修宪的自民党、公明党、日本维新会和国民民主党这4个政党中,日本维新会和国民民主党分别获得12席和5席。加上非改选席位,自治联盟在参议院146个席位中占据半数以上,而支持修宪的4个政党在177个席位中占据三分之二以上。

日本作为两院制国家,首相的位置由众议院选举决定,所以参议院选举与政党轮替无关。但如果执政党落选,总理也会辞职。比如2007年安倍第一次辞职,就和参议院选举失利有很大关系。此外,如果首相不解散众议院,日本未来三年都不会有国会选举,而此次参议院选举实质上将成为岸田内阁的“中期评估”。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众议院的任期是4年,但出于各种政治考虑,首相解散众议院提前选举是常态。从战后选举来看,众议院选举的平均间隔时间约为3年。下一次众议院选举应该是在2025年,但2024年秋季恰逢自民党总裁选举。岸田在自民党总裁选举前解散众议院并举行大选的可能性很大。

目前,日本正受到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和持续外贸逆差的困扰。进入夏季后,多年来一直受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高温缺电的困扰。由此,岸田将本次参院选举的胜利标准定在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即自民联合共获得55席,确保了半数以上的席位,以避免出现比小野还大的“扭曲国会”现象。但与此同时,反对派阵营的整合并不顺利。决定胜负的32个“一人区”只有约三分之一被整合,导致势头低迷,让人大失所望。相反,他们希望自治联盟能够继续执政,以确保政治稳定。因此,虽然外界认为此次选举将是对岸田的一场硬仗,但更关心的是赞成修宪的四党能否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议席。

对比选前预测和选后结果,自民党仅比2013年参议院选举的压倒性胜利少了两个席位,超过了2016年的56个席位和2019年的57个席位,遥遥领先。田能够超额完成任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安倍遇刺,导致大量同情票流向自民党。

例如,在比例代表制领域,自民党分别比上两次选举多获得300万和540万张选票,尤其是在没有特定政党支持的中间选民中,首次获得26.0%的支持率。在32个“一人区”,在野阵营的不利整合和民众的“同情票”直接导致自民党以28比4碾压在野阵营。

自民党内部派系重组

安倍与其他前首相不同。一方面,他是日本宪政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政治影响力很大。另一方面,他辞职后成为自民党内最大派系的总裁,可以极大地影响自民党的内外政策。安倍遇刺直接导致自民党派系洗牌。对于安田来说,一方面失去了最大的约束,但另一方面也让他不得不直接走到最后,以维持党内各派势力的平衡。

自民党实际上是一个派系联盟。虽然派系对政局的掌控力不如从前,但仍控制着“日本丸”的航向。虽然岸田在经济政策和安全保障方面与安倍的理念不同,但安倍可以凭借其在党内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来约束岸田,充当岸田内阁的“影子战斗机”。

但安倍始终没有培养出强有力的接班人,导致“清河会”在他死后立即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虽然会议中有几个副主席,但无论是政治领导力还是筹款能力,都与安倍有冲突。

此外,“清河会”内部一直存在安倍和福田的斗争。随着安倍遇刺,社内围绕继任社长的内斗势必更加激烈,不排除分裂的可能。所以在内政外交上很难继续“支配”安田。
需要指出的是,岸田作为自民党内红池会的第四任会长,自就任首相以来,一直热衷于拉拢同为红池会体系的池会(会长麻生太郎,党内排名第三)和平成研究会(会长茂木敏充,党内排名第二),从而形成新的主流派系“AKM”(由三个首字母组成)联盟。显然,“清河会”影响力的下降将有助于岸田实现“大洪池会”的构想。

另一方面,作为自民党内的鹰派领袖,安倍遇刺让岸田失去了可以帮助他打压党内极端势力的“平衡手”。此外,如何面对党内的非主流派系,如“智帅会”(会长二阶俊博)、菅义伟集团等,也是对在野另一方政治平衡能力的考验。

内政外交加速调整

田与日本的内政外交会议将加快调整的步伐。

经过2021年众议院和参议院两场“全国大选”的洗礼,岸田的执政基础日益稳固,未来两到三年将成为其政权运营难得的“黄金时刻”,其个人色彩势必日益凸显。不过,关于预计9月底进行的内阁改组和自民党高层人事安排,岸田强调“有必要维持政权的运转以应对突发事件,希望始终重视团结”。毕竟安倍尸骨未寒,岸田执政仍需展现党内团结,因此调整幅度不会很大。

那么,未来日本的内政外交会做出怎样的调整呢?

首先,引起各界关注的是修宪问题。修宪是自民党的政策纲领,是安倍的未了之愿。岸田还誓言“继承安倍遗志,在任内推进修宪”。目前修宪的权力超过了可以启动修宪程序的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的议席。如果公投过半,修宪问题就完成了。然而仔细分析,这个看似逻辑的问题,实施起来确实不太顺畅。

一方面,日本民众最关心的仍然是经济,占45%,其次是社会保障(15%)、外交安全(12%)、新冠肺炎防疫(10%)和能源环境(5%),修宪排在第六位。此外,虽然赞成修宪的日本民众比例高达45%,远超不赞成的25%,但仍有30%的人态度暧昧。

另一方面,虽然赞成修宪的力量已经超过了国会三分之二的门槛,但关注的事项不同。用公明党干事长石井启一的话来说,“即使是修宪的四个政党,最关心的事项也不一样,如何调整很重要”。

综上所述,虽然民众通过国会选举对安田进行了信任投票,但目的是希望他发展经济。尽管日本目前经济困局重重,岸田还是倾向于修宪,而修宪的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反而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届时,一旦公投只进行到一半,岸田将失去首相宝座。总之,岸田不会改变其任内推动修宪的目标,但修宪肯定不会是其执政的重中之重。

其次,经济政策。虽然岸田打出了兼顾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的“新资本主义”,但“安倍经济学”仍在日本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022年后,日元大幅贬值,加上对进口能源的严重依赖和食品价格飙升,导致日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严重同步的艰难局面。可以想象,岸田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启动和实现以“新资本主义”为核心的政策,而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应对日元大幅贬值和物价飞涨的经济对策。

但需要指出的是,坚定推行“安倍经济学”的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要到2023年4月才会结束任期。因此,以大规模政府支出和超宽松货币政策为标志的“安倍经济学”不太可能快速退出。

最后,外交问题。虽然对美对华外交是日本外交的“双轨”,但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日本以日美同盟为核心,在美国主导的多领域、多层次的“遏制中国”框架中积极扮演“深水炸弹”的角色。这种结构特征不会随着安倍的去世而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岸田今后的对华政策会灵活务实。后安倍时代,岸田如何微调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华外交,人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