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等新能源取代了煤和天然气。

太阳能等新能源取代了煤和天然气。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地方不再烧煤取暖,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形式的新能源清洁取暖。

11月以来,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红沿河镇数万人首次使用核能取暖。这是东北第一个核能供热项目。热源来自几公里外的红沿河核电站。

核供热是指利用核能产生的非放射性蒸汽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进行多级换热,输送给最终用户的集中供热方案。除大连瓦房店市红沿河镇外,去年,浙江海盐核能供热示范工程正式投产,可满足海盐县46.4万平方米居民供热需求。今年是山东海阳核供热的第二年,新增配套面积25万平方米。

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技术副总工程师胡介绍,用户和核电机组采用多重隔离屏障。在热交换过程中,只传递热能,没有介质的直接接触。

近年来,地热供暖在一些地方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天津市河西区畅达公寓和玫瑰园的1382户居民,使用了一对1680多米深的地热井作为供热热源。

天津地热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李波解释说,深井泵将高温地热水从地下抽出,用换热器与用户采暖水进行换热,将热量送入用户家中,换热后的地热水重新注入地下。记者从天津市城管委获悉,截至2019年至2020年采暖期,天津地热供暖总面积达到3405万平方米。

太阳能供暖已经在北方很多地区实施。在天津市济南热电有限公司北辰供热服务中心,记者发现楼顶安装了48组太阳能热发电板和36组单晶硅光伏发电板。金热电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部长郭介绍,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加热水流,出水温度可达70摄氏度以上,接入供热管道为办公楼供暖;光伏板与储电、蓄热设备相结合,解决夜间取暖问题。

大数据机房余热供暖鲜为人知,现在也在南京、天津等地出现。腾讯华北区数据中心负责人韩建军表示,一个超过10000台服务器稳定运行的大型数据中心会产生大量余热,公司用这些余热进行热交换,为办公区域供暖。

记者发现,这些新能源集中在热源侧而不是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然后一般用水导热,可以与传统供热管道无缝连接。大连的核供热接入市政供热网;今年,天津济南热电有限公司北辰供热服务中心利用原有供热管道,尝试用光伏板和光热板供热。

优势

大部分供暖价格不变,节能降碳效果明显。

新能源供暖,暖吗?最近几天,大连红沿河镇沟口村村民罗桂斌有一个温暖的家。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已经达到20多摄氏度。

在太阳能供暖的一个月里,天津津安热电有限公司北辰供热服务中心室内温度一直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郭说,太阳能采暖完全可以满足日常办公需要。

记者了解到,采用新能源供暖后,大部分供暖价格保持不变。核能供热后,红沿河镇核能供热价格执行瓦房店市相关政策要求,供热价格与之前没有变化。住宅供热价格为25元/平方米,商业建筑供热价格为30元/平方米。天津地热供暖也统一执行全市集中供热价格。

节能降碳是各地引入新能源供暖的主要目的。那么,这种探索的效果如何呢?

红沿河核电站核供热示范工程取代了当地原有的12座燃煤锅炉房。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董德良说,预计投产后,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572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超过60吨,减少灰渣2621吨。

天津市热力公司太阳能供热工程,供热面积3000多平方米。天津热电生产技术部技术人员王娜介绍,根据测算,在供热达标的基础上,预计全年可减排82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13吨、二氧化硫697公斤、氮氧化物607公斤。

多年来,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此,李波表示,地热供暖的原理是从地下“取热不取水”。整个过程只从地下水中提取热量,不消耗地热水,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瓶颈

投资成本高,还有很多技术难点。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实施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热。

目前,一些地方对新能源供暖的探索已经为进一步推广积累了经验。红沿河核电站在综合考虑周边城镇供热情况后,慎重决定将红沿河城镇供热作为东北地区的示范项目,为东北地区核供热产业的后续发展积累经验。

在推广过程中,新能源丰富的地区有望成为“近水楼台”。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估结果,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相当于7亿吨标准煤。这为新的供暖模式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天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的地热供暖已经进入当地一些居民家中。

成本是新能源供暖推广必须跨越的门槛。郭以在天津的试点项目为例进行了介绍。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光热板等采暖设备总投资约130万元。按照目前太阳能电池板20年左右的寿命,前10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后10年基本不需要新增成本。这种模式有望在学校、医院、工业园区等屋顶面积大、光线充分利用的场所投入使用。

此外,新能源供暖的短板也需要及时补上。比如太阳能供暖系统续航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可以接入备用电源或者日常电网应急。对于大数据机房的余热供暖,韩建军表示,在保证数据中心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实现余热的科学回收是一个难点,需要进一步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