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绿色长城》以山为骨、水为脉、绿为基、文为魂,全景式

你欣赏国画2米高200米长的震撼效果吗?近日,在内蒙古美术馆,两卷巨大的国画作品亮相,与观众见面。

《万里绿色长城图》、《万图》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组织创作。它们意在展示内蒙古在建设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弘扬蒙古马精神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两部部长卷,汇聚了全国众多优秀艺术家的力量,历时三年,精心绘制而成。画家们借助文艺的力量,把自己的专业成就与创作之美结合起来,用画笔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以此迎接党的20大胜利。

《万里绿色长城》以山为骨、水为脉、绿为基、文为魂,全景式、立体化地展示了内蒙古的绿草如茵、森林葱郁、水美沃土,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东西跨度约2400公里的内蒙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狭小的地域造就了多样的地理环境,高原、草原、森林、丘陵、沙漠、河流、湖泊、湿地构成了内蒙古壮丽的风景。如何选择整理内蒙古12个盟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其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如何在200米长的画卷上把这些场景串联起来,让画面流动起来,富有节奏感和节奏感?这是一个需要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为了让艺术家们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新时代的内蒙古,春夏之际,《万里绿色长城》创作团队的画家们分赴内蒙古西线和东线采风写生。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讨论和写生,画家们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从最初以十二盟为主题串联山川的思路,就确定了以山水为重点,人文景观点缀其中。整幅作品以山脉为骨干,以江河湖泊为血脉,以草原为背景,以森林为衬托,以四季的色彩变化,以内蒙古的山川河流为背景进行创作。

创作者按照中国画长卷的传统观赏习惯,将不同空间的场景呈现在同一个平面上。画卷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金胡杨开篇,描绘了这片对出生和历史充满兴趣的广袤土地。阿拉善深处,驼铃响起的地方,古老的寺庙静静地矗立在沙漠中;兴安岭上的兴安盟,红色纪念馆珍藏着历史记忆;起伏的大青山深处,特色小镇在松柏翠柏间若隐若现;穿梭于现代都市的高铁,如彩虹般铺展在辽阔的大地上。艺术家们将内蒙古的历史感和现代感巧妙地嵌入作品中,将现实画面与艺术创作完美融合。全卷不仅呈现了一片色彩斑斓的土地,辽阔的草原,无边的森林,还描绘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一个传奇的家园。

《万马奔腾图》以祖国北疆壮阔的自然风光为背景,生动再现了马奔腾壮阔的气象,抒发了马的情怀,体现了内蒙古人民勤劳顽强的蒙古马精神。

为了进一步了解蒙古马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状态,创作团队来到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黑马养殖基地。这里的阿巴加黑马体型大,皮毛黑色,敏捷,耐力强。是蒙古马的最佳品种之一,内蒙古四大名马之一。

艺术家们与牧民一起,为马匹剪鬃、印花、马具、驯马,仔细观察蒙古马的构造和形态,零距离感受其力与美、速度与耐力,深刻理解蒙古马精神和草原文化的内涵。

在《马奔腾的画像》中,优雅的色彩设置和模糊的背景突出了马的主体形象。从小马的出生到它在妈妈的照顾下蹒跚学步,再到它的成长跳跃,丰富的细节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的叙事内容。此外,画家不再拘泥于蒙古马的形象,全国各地的各种精品马的形状都出现在纸上。它们有时弯腰打盹,有时快乐地玩耍,有时在岸上喝水,有时在空中跳跃。骏马像大自然的宠儿,在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繁衍,在蓝天绿草间自由驰骋。

画家们对蒙古马文化的内涵,以及蒙古马与农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亲人、伙伴、战友等密切的感情有了细致深入的了解。他们用深情的画笔,将对蒙古马和草原的热爱倾注到画作中,呈现了一幅真实而震撼的马奔腾景象。

把国画,用画卷装进山川,装进富春山川,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一幅万里绿色长城图,凝聚着内蒙古各族儿女的梦想。一卷《万人马奔腾图》展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图景。

它是文学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着时代的精神面貌,引领着时代的风气。两卷既反映了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也表达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北疆内蒙古美好未来的祝福。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